东南大学张袁健教授、武汉大学郭存兰教授和复旦大学徐宇曦研究员应邀来我司讲学
发布时间: 2018-06-05 浏览次数: 1759

        201862日下午,东南大学博导张袁健教授、武汉大学博导郭存兰教授和复旦大学博导、上海市东方学者徐宇曦研究员应邀来我司进行学术交流,作了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威廉希尔师生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宾主进行了热烈讨论 

报告一:张袁健教授“富碳材料结构调控在分子发光分析中的应用”

近年来,石墨相的氮化碳由于其合适的电子结构/高的稳定性和化学可调节性,在光催化,光电催化和智能组装方面有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氮化碳纳米片已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成像和发光免疫中。但是,氮化碳纳米片传统剥离方法效率低、分散性差,并且氮化碳纳米片的化学惰性使其与外来生物分子的有效偶联难以实现,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报告会上,张袁健教授围绕富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发光性能调控途径系统地介绍了富碳材料的结构、形貌、成分等对其发光效率、传感性能的影响,他们课题组利用芳香分子与氮化碳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采用简单的机械研磨即实现了氮化碳的自发剥离和表面功能化。此氮化碳纳米片不仅保持了体相氮化碳基本的光电性质,还优化了纳米片的界面,使其能进一步偶联生物分子,解决了氮化碳纳米片在生物分析中面临的界面惰性的挑战。他们通过以共价连接DNA为模型,构建了一个检测目标DNA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对比于物理吸附DNA的传感器,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这种非共价界面修饰的方法极大的拓展了氮化碳的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范围,并有望应用于智能组装、催化等领域,此方法也适用其他二维材料的界面修饰。 

报告二:郭存兰教授——“线形多肽的电荷传递”

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和多肽等,具有出人意料的良好导电性。生物分子结构多样,具有独特的生物识别与自组装性能,为设计分子器件、构筑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等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从分子电子学的角度出发,借助并发展分子电子学的测试手段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电荷传递,对阐明其在自然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重要意义。其中,蛋白质中的多肽基质,不仅维持蛋白质辅因子的空间构象,其相关的电子传递也是生物体系能量转化的关键步骤。理解电子传递与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结构的关系,不仅对于蛋白质电子传递机理至关重要,也将为基于多肽、蛋白质的电子元件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信息。郭存兰教授结合自己近几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几种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包括通过构建固相多肽分子结,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介绍简单线形多肽链中氨基酸组成对多肽能级以及其电荷传递影响和调控的相关工作。

报告三:徐宇曦研究员“三维石墨烯宏观多孔结构”

    徐研究员围绕三维多孔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的制备、结构及其电容性能的研究展开。报告介绍了利用几种基于常见的功能分子(如聚苯胺、聚吡咯、PNIPAM)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构建了不同结构特点和功能特色的三维多孔石墨烯多孔复合物,并且揭示了这些新颖的复合物在提高储能材料性能方面的作用机制。

郭存兰、张袁健和徐宇曦教授报告内容新颖、现场听众听得聚精会神。学术报告会后,郭存兰、张袁健和徐宇曦教授与在座师生就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气氛非常活跃。此外,郭存兰、张袁健和徐宇曦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现场员工进行了温馨的互动交流,受到员工的热烈欢迎。郭存兰、张袁健和徐宇曦教授的详细讲解、透彻分析让聆听报告的师生们受益匪浅,对我司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整个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报告人简介:

郭存兰,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9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经理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在美国普度大学,佐治亚大学和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起受聘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单分子以及自组装单层膜方面,长期从事生物分子电子学、生物大分子单分子分析、生物纳米探针等研究,围绕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在设计基于DNA的分子电子元件、调控多肽电荷传递、单分子生物成像、单分子力谱及功能化荧光纳米探针设计合成及生物分析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已在《Nature Chem.》、《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国际期刊发表SCI科研论文47篇,总引用次数 > 1300H-index20

张袁健,东南大学威廉希尔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07年先后在南京大学强化部和中国科学经理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习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2012年先后在德国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从事科研任博士后和ICYS Researcher2012年起受聘于东南大学威廉希尔,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多项基金项目。已在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的论文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总SCI引用5000余次,H-index 41)。曾/现任《中国化学快报》(SCI收录)青年副主任编委、江苏省化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和国际电化学能源与科学研究院青年委员。

徐宇曦,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00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1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导师:石高全教授),之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研究,20157月加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独立PI,主要从事石墨烯和二维功能高分子的化学合成、可控组装复合及其在能源、催化和光电子学等方面的应用,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包括1Nat. Comm.1Acc. Chem. Res.3J. Am. Chem. Soc.2Angew. Chem. Int. Ed.4Adv. Mater.6ACS Nano1 Nano Lett.,推动了石墨烯的化学修饰、三维组装和二维合成高分子的进展,这些论文他引7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2500余次,以第二获奖人获得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