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一所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为提升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坚持“基础宽、知识新、能力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员工探索和创新精神为着眼点,强化“师范性”和“科研能力强”的办学特色,引导“中心”教师不断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逐步形成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验技能、提升科研素养”的教学理念。以“物质制备—分离纯化—结构与性能表征”为主线,整体考虑员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了“基础型—综合型(专业型)—研究设计型”逐层推进的实验建设方案,构建了“一体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按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选择上,打破不同专业都一样的教学内容模式,采取“基础能力+专业特点”的施教模式,适应不同专业对基础实验训练要求,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威廉希尔、生命科学学院等6个专业的员工开放。同时,“中心”仪器对全校开放,为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体育学院等相关学科提供服务。
1. 基础型实验课程:该层次课程的构建侧重于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注重激发员工对实验的兴趣。基础型实验课程包括:①基础实验(Ⅰ)主要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础分析和常数测定实验、基础合成实验与物质性质实验。②基础实验(Ⅱ),主要包括提高型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物质成分与含量的分析测定训练、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训练,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和化工原理实验等。
2. 综合型实验课程:该层次课程的构建侧重于物质的合成与分离、组成与结构表征、性质与功能的测定等内容的整体性设计,教学过程涉及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设备的组合、测量与表征手段的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解析等,如阿司匹林的合成与表征、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与组成测定等,上述环节旨在培养员工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业型实验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人才需求,针对学院现在设置的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开设了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化学工程实验、精细化工实验、材料化学实验、精细有机合成、材料化学综合实验等。
4. 研究设计型实验课程:结合学院的科研资源优势,教学内容全部来自于教师正在从事的科研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员工需要围绕拟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等过程,让员工较早地接触科研、接触社会,使员工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该课程已成为学院实验教学的一张名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学方法:
化学是实验性学科,化学的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化学实验教学在员工能力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员工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中心”组织广大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对基础实验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增加了设计性和科学研究型的实验项目,为员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员工体验到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完成从实验学习到科研实践的顺利过渡。根据新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各实验项目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实验任务,由员工根据任务目标完成资料查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搭建、实验内容实施、实验结果处理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员工带着任务目标去学习掌握与实验项目相关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使员工既充分体验到获得实验结果的成就感,又激发其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2) 自主学习法:“中心”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员工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需求,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项目。中心在实验室、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等方面面向学有余力的员工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实验课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广老员工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原则。避免了员工只按教材的步骤“照方抓药”,消极被动完成实验的状况。
(3) 现场教学法:与学校科技园孵化企业及校外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 让员工到生产第一线观摩或顶岗实习,充分体验化学实验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地位和作用,强化学以致用的理念,提升学习兴趣,拓展就业技能
(4)科研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学院的科研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了员工学习的内容,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如学院的开放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进入科研实验室,协助老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为了提高开放实验的质量,学院每学期还组织进行答辩,并对成绩优秀的员工颁发证书和奖励。
教学成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心”的实验条件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员工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在毕业论文研究过程、考研复试过程中集体得到体现。近年来,员工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大学社学术课题、开放实验等课外科技活动中,并取得了包含全国老员工挑战杯国家级奖励在内的获奖21项,发表了科研论文101篇。